《瑞典日報》2日報道稱,美國制造業將在2011年失去保持近百年的世界第一地位,但在服務業方面依然強大。
全球貿易不再靠美國
該報說,雖然新年剛過統計數字還不全,但全貌似已清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顯示,2010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以上,而發達經濟體整體增長不到3%。中國經濟繼續增長,預計2011年中國制造業將超過美國。中國不僅在世界出口中排名第一,而且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進口國。
報道認為,2010年是“第三世界”真正實現突破的一年,全球經濟至少在貿易方面已經不完全依賴美國。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的復蘇一直由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亞洲新興經濟體引領。2011年,亞洲、非洲和拉美國家在汽車和住房等方面的需求將繼續保持強勁,不久后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的實際購買力將降到全球一半以下,全球經濟將主要向南部和東部傾斜。
資金回流美國需防范
據新華社北京1月3日電,世界經濟在走過風險迭出的2010年后,2011年又將呈現怎樣的局面?美歐等發達經濟體低迷增長形勢是否會持續、新興經濟體通脹風險將如何消解、全球經濟失衡局面會否進一步扭轉、全球貨幣體系調整應遵循何種思路……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認為,不應過度看空美國經濟。新興市場應該注重防范資金回流美國帶來的風險。她說:“如果美國經濟未來好于預期,造成資金回流,可能對已在高位的新興市場資產價格和匯價產生沖擊!彼J為,亞洲需防范熱錢風險。
對于新興市場出現的通脹趨勢,她指出這一情況不僅出現在發展中經濟體,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的價格水平也有抬升。這些通脹趨勢既有各國經濟增長強勁,前期刺激政策帶來的流動性過剩等因素,也有農業勞動力成本上升,天氣因素帶來的農副產品價格上漲等因素,還有大宗商品上漲帶來的輸入性因素。
“量化寬松”影響難消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認為,2011年美國還會繼續實施“量化寬松”政策,這將加劇全球匯率動蕩,國際熱錢的沖擊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將是很大的問題。
關于全球匯率動蕩對中國的影響,他說,發達經濟體復蘇持續放緩,美歐與中國的貿易爭端將會增多。美國采取“量化寬松”政策之后,中國經濟增長的外部環境變得惡化。對此,中國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在推動歐盟盡快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和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以及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力爭有所作為。
|